在“教学规范月” 活动的全面引领下,计算机网络与物联网教研室迅速响应,组织开展了骨干教师课堂观摩系列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教学标准化的创新呈现,更是深化教学改革、赋能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路径。此刻,让我们共同见证这场理论与实践交织的教育革新。
一、活动概况速览
本次教学观摩系列活动于2025年4月10日、11日开展,以"赋能创新,共筑数字化教学新生态"为主题,由计算机网络与物联网教研室统筹策划。活动聚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通过骨干教师教师的课堂范式展示,构建教师协同发展生态,推进教学模式数字化转型在教学实践中的深度应用。
二、示范课精彩直击
(一)王秋皓老师的《Python程序设计》理论课:构建代码的智慧之桥
走进王秋皓老师的《Python程序设计》课堂,投影屏幕上"def关键字的艺术——自定义函数深度解析"的标题彰显着课程的专业性。王老师手持激光笔,以清晰的逻辑层层展开函数设计的核心要点。
【教学目标聚焦】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系统掌握:
1. 自定义函数的标准定义格式及代码规范
2. 函数设计中的常见注意事项与典型错误规避
3. 位置参数、关键字参数、默认参数、可变位置参数(*args)、可变关键字参数(**kwargs)的应用场景与组合规则
【课堂互动时刻】
当讲解到参数组合规则时,学生提出疑问:"老师,如果同时使用*args和**kwargs,参数顺序应该怎么安排?"王老师立即调出预设的代码模板:
```python
def complex_func(a, b="0," *args, c, **kwargs):
# 参数解析示意图
```
通过参数解析动画演示,直观展现形参排列的"位置参数->默认参数->可变位置参数->关键字参数->可变关键字参数"黄金法则,并让学生现场验证代码加深理解。
【实践任务设计】
课程尾声,王老师布置了"智能购物车"实践项目,要求:
1. 创建计算商品总价的函数,必须包含默认折扣参数
2. 设计支持不定量特价商品的可变参数处理
3. 实现商品信息的关键字参数传递
学生在开始写代码时,王老师穿行于教室,针对学生遇到的"局部变量作用域"问题,通过调试模式逐步演示变量生命周期,帮助多名学生突破代码瓶颈。
【教学亮点提炼】
本课采用"案例驱动-错误警示-可视化解析"三维教学法:
1. 贯穿真实项目的代码案例,使抽象概念具象化
2. 精心设计的错误对比演示,强化规范意识
3. 参数传递动态示意图解,破解理解难点
通过层次分明的知识递进和即时实践反馈,将函数设计的核心要领转化为可迁移的编程能力,为后续面向对象编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徐宝露老师的《综合布线》课堂:规范赋能精准施工
徐宝露老师的《综合布线》的课堂以"标准为尺,细节筑质"为核心,在多媒体教室内系统解析水平线缆敷设的工程技术规范。投影屏幕上动态展示的《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16)条款与三维线缆敷设仿真动画,为课堂营造出严谨的工程学术氛围。
【教学目标聚焦】
掌握水平线缆敷设方法体系:系统梳理桥架敷设、管道敷设等主流工艺的适用场景与技术要点
构建质量控制认知框架:深入理解弯曲半径、牵引力参数对传输性能的影响机理
培养标准转化能力:将抽象技术规范转化为可执行的施工决策逻辑
【教学过程实录】
1. 多维对比解构敷设工艺
徐老师以医院走廊智能化改造项目为引,通过三维建模对比分析三类典型场景:
金属桥架分层敷设:动态演示强弱电线缆分层布置(间距≥30cm),解析电磁屏蔽原理
PVC线槽地面敷设:结合办公楼案例,详解转角45度斜切工艺与填充率≤40%的防挤压规范
天花板吊架敷设:通过动态应力分析,阐释J型钩间距(1.2-1.5m)与抗震冗余设计
2. 参数可视化教学创新
针对关键质量控制点,徐老师独创"三色预警教学法":
红色禁区(弯曲半径):
放大截面模型展示六类线缆弯曲半径不足导致的绞距变形,配合公式推导(R≥8D,D为线缆外径)
动态对比测试数据:当半径缩减至6D时,传输损耗骤增12dB的警示案例
黄色警戒(牵引力控制):
运用力学传感器模拟不同线缆(超五类UTP vs 单模光缆)的牵引极限
解析计算公式(F≤12×线缆自重),结合工程事故影像分析超限牵引导致的铜缆拉伸形变
3. 标准转化思维训练
课程设置"规范破译挑战",提供含隐蔽工程缺陷的施工图纸:
某数据中心因忽略线缆热膨胀系数,导致桥架夏季变形案例
图书馆项目混用线缆牵引器造成护套划伤的质量事故
学生通过分组研讨,标注违规点并编制整改方案,将GB 50311条文转化为工程决策能力。
【教学特色凝练】
标准具象化:将技术规范转化为带量纲参数的决策树(如:线径>8mm→选择12倍弯曲半径)
错例警示库:集成200+真实工程缺陷案例,支持三维模型多角度检视
动态评估系统:课堂测试即时生成敷设方案评分报告,精准定位知识薄弱点
课程尾声,徐老师布置"微型工程设计"任务:为实训楼设计符合TIA-568-C.2标准的水平布线方案,要求精确计算冗余长度(10%预留)、标注所有弯曲控制点并说明牵引器选型依据。这种将理论标准转化为工程语言的训练模式,使学生在掌握规范条文的同时,建立起技术合规性与经济性的平衡思维。
三、活动成效显著
(一)课堂观察与智慧共创:数字时代的教学共振
示范课期间形成跨学科观摩矩阵,教师们运用SWOT分析法解构教学案例,针对王秋皓老师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和徐宝露老师的任务式教学教学展开深度对话。特别就"计网与物联网专业教学设计能力反思"展开讨论。
(二)经验萃取与范式迁移:构建教学知识图谱
通过结构化访谈和课堂行为分析,将示范课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教学组件。此次示范课活动构建了立体化教学研习生态,徐宝露老师的理论教学创新范式引发深度共鸣。这种创新实践,不仅使布线工程技术标准具象化,更推动形成了"规范认知-缺陷诊断-方案优化"的闭环教学链条,为培养具有标准意识的新一代智慧建造人才提供了可落地的实施路径。
(三)专业共同体进化:构建教师发展数字生态
活动催生教师专业发展新样态,形成"双螺旋"成长模型:教学能力与数字素养同步进化。
实现教师成长轨迹的可视化追踪与量化评估,构建持续发展的教学创新生态系统。
"教学规范月"示范活动虽已收官,但标准建设持续深化。让我们以此次示范课为起点,在数字化浪潮中重塑教育新形态,为培养数字时代的卓越工程师构筑坚实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