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奔涌的当下,人工智能如一颗璀璨新星,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然而,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时,我们绝不能忽视人文精神这一不可或缺的基石。2025年3月27日,信息工程学院“‘数’造未来:AI浪潮下,如何握紧人文温度?”主题班会初赛圆满结束!10余名位辅导员以思想为刃、以情怀为盾,带领大家探索技术与人性的共生之道。一起来重温初赛的智慧火花,见证辅导员们的“破圈”风采!
孙春亮老师在班会开始前向大家强调了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对人的关注,尊重人的价值、情感和需求。”用他的一句翻译就是“把人当人看”,另外他提出“别把活人当机器、给冷冰冰的技术加点人情味、尊重人的小情绪”三条观点,倡议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合理使用AI技术,避免过度依赖,保持人际交往的温度。
江晓彤老师从生活中的AI、新闻资讯中的AI、AI的特点以及AI的强大功能如何成为我们生活助手四个方面,号召大家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时,要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培养批判性思维,不盲目相信AI给出的答案。
孙一俊老师围绕AI技术的发展历程、AI对社会的影响、人文温度的定义与内涵、人文温度在AI中的体现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孙老师倡议大家要理性看待AI技术,既要看到其带来的机遇,也要正视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到趋利避害。
刘凯瑞老师从人工智能脱离人文的弊端、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人文精神对人工智能的指引、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四个方面阐述“只有让人工智能与人文携手共进,才能构建一个充满温度与智慧的美好未来。”她鼓励并呼吁新青年积极行动,拥抱科技,提升人文素养,为构建人工智能与人文精神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贡献青春力量。
王彦斐老师在班会中展望了AI与人文关怀融合发展的前景。她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将更加关注人类需求,实现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班会结束之际,她呼吁大学生应提高对AI与人文关怀的认识,积极参与相关讨论与实践,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杨柳老师在班会结束时,对演讲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她认为在AI时代,人文温度是保障人类情感需求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不可或缺。二者之间只有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协调发展。另外她提醒大家在追求AI技术发展的同时,要关注其长远的社会影响,坚守伦理底线,保护用户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避免带来不良后果。
通过以上各位老师的精彩班会,不仅深化了大家对AI技术的辩证认知,更让人意识到人文温度是应对技术变革的锚点。未来将持续探索“科技向善”与“人文赋能”的结合路径,助力学生成长为有温度、有深度的时代新人。
是不是还没有看到你们的导员嘞?别着急,下篇更精彩哦。